感染性主動脈內膜炎 (Infective Endocarditis)
1. 定義
感染性主動脈內膜炎(感染性心內膜炎,Infective Endocarditis,IE)是細菌、真菌等病原體感染心臟內膜,引起發炎的疾病。此疾病主要發生在心臟瓣膜,尤其是在心臟內血液流動緩慢或逆流的地方,細菌或真菌經由血流侵入心臟內,感染內膜。主動脈內膜炎可能嚴重影響心臟功能,若不治療,可能導致死亡,是一種致命的疾病。
2. 特徵
- 細菌感染:大多數情況下是由細菌引起的,其中Streptococcus viridans、Staphylococcus aureus、Enterococcus等細菌是主要原因。
- 血流感染:病原體通過血流到達心臟,引起心內膜發炎。此時,血液流動緩慢或逆流的地方,病原體更容易附著。
- 心臟瓣膜損傷:細菌感染內膜後,心臟瓣膜會受損,導致心臟功能出現問題,從而導致心臟衰竭、異常心音、心臟瓣膜閉鎖等嚴重問題。
- 併發症:如果心臟感染擴散,可能會傳播到腦、腎、肺等器官,從而引起多種併發症。
3. 原因
- 鏈球菌 (Streptococcus species):尤其Streptococcus viridans菌群,棲息於口腔和上呼吸道。
- 金黃色葡萄球菌 (Staphylococcus aureus):棲息於皮膚和上呼吸道的細菌,主要由Staphylococcus aureus引起感染。
- 腸球菌 (Enterococci):在大腸中發現的細菌,可能引起心內膜炎。
- 其他細菌和真菌:Candida等真菌也可能成為致病菌。
這些病原體通常通過血液傳播到心臟,而導致感染的條件包括以下情況:
- 心臟疾病:患有既有心臟疾病的人(例如:瓣膜疾病、人工心臟瓣膜等)感染性主動脈內膜炎的可能性較高。
- 血流感染:牙科手術、外科手術、靜脈注射等引起的血液感染可能導致感染性主動脈內膜炎。
- 免疫力低下:免疫力低下的人(例如:癌症、糖尿病、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人)也可能發生。
- 藥物濫用:靜脈注射藥物使用者感染的風險較高。
4. 症狀
感染性主動脈內膜炎的症狀因感染部位、感染嚴重程度和患者免疫狀況而異。常見症狀如下:
- 發燒:大多數患者會出現高燒(38°C 以上)。發燒通常是感染的早期症狀。
- 體重減輕、疲勞、無力: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症狀,可能會出現體重減輕和疲勞感。
- 心音改變:心臟內發炎,心臟瓣膜受損,心音會異常或出現心雜音(heart murmur)。
- 呼吸困難:心臟衰竭症狀會導致呼吸困難。
- 腫塊狀病變 (Osler's nodes):手指和腳趾末端可能會出現小的、疼痛的結節。
- 出血:指甲下可能出現小的出血點,稱為splinter hemorrhages。
- 踝關節不穩:感染長期存在,可能會出現神經系統症狀。如果擴散到腦部,也可能出現中風症狀。
5. 治療和手術方法
感染性主動脈內膜炎的治療分為抗生素治療和手術治療。
- 抗生素選擇:初期治療需要住院,使用強效靜脈注射抗生素。主要抗生素包括Penicillin、Vancomycin、Gentamicin等,根據感染細菌的種類選擇合適的抗生素。
- 治療時間:治療至少需要持續4-6週以上,直到感染完全治癒。
- 觀察病情:治療過程中,如果感染沒有完全清除或患者病情惡化,則可能需要調整抗生素治療或考慮其他治療方法。
- 心臟瓣膜手術:如果感染性主動脈內膜炎導致心臟瓣膜受損或喪失功能,可能需要手術來更換或修復瓣膜。可能需要植入人工心臟瓣膜或切除受感染的部分。
- 其他手術:如果感染擴散到心臟以外的其他器官,或感染的腫塊阻塞血管,阻斷血流,則可能需要手術治療。
6. 預後和管理方法
感染性主動脈內膜炎的預後取決於診斷和治療的時間點。如果及時開始治療,可以預防危及生命的嚴重情況。但是,如果治療延誤或出現併發症,則可能危及生命。
- 及時治療:如果及時治療,大多數情況下感染可以成功清除。
- 併發症發生:如果出現中風、心臟功能下降、腎臟損傷等併發症,預後會變差。尤其感染擴散到腦部,可能導致中風。
- 定期檢查:治療後需要定期檢查,監控心臟狀況,並持續進行後續治療。
- 預防感染:在牙科治療、手術、血液透析等情況下,可以使用預防性抗生素。此外,避免藥物濫用,增強免疫力也很重要。
- 健康的生活習慣: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、規律運動、壓力管理等,維持整體健康很重要。
結論
感染性主動脈內膜炎是一種需要及時治療的疾病。它是由細菌或真菌感染引起的,症狀多樣,可能伴隨嚴重的併發症,因此早期診斷和治療非常重要。需要適當結合抗生素治療和手術治療,治療後需要持續的管理和預防。
评论0